據悉,周二,歐元對美元匯率20年來首次跌至1比1的平價水平。
由于能源供應危機和經濟困境繼續壓低歐元,歐元兌美元跌至0.9998,這是自200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。與此同時,受美聯儲激進加息預期的推動,美元指數觸及108.56,創2002年來新高。
對于歐元匯率近期持續下跌的原因,CNBC報道指出,歐洲各方擔憂,俄方有可能會在“北溪-1”輸氣管道維護后,延長天然氣斷供時間,而此舉將會增加歐洲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。
自今年年初以來,歐元兌美元已經貶值約12%,部分原因是俄烏沖突導致的高通脹和能源供應不確定性,使得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惡化,以及對美元作為避險貨幣的需求增加。
與以往一樣,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將其視為壞消息。貨幣貶值有好處,即出口變得更便宜和更具吸引力。但歐盟經濟專員Paolo Gentiloni警告稱,從某些方面來看歐元下滑將“是一個錯誤”。
雖然歐元走軟可能會給該地區的出口商帶來一些緩解,但這也會使進口商品更加昂貴,從而增加通脹壓力。
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,歐元區6月份通脹率(消費者價格指數CPI)飆升至8.6%的創紀錄高位,再次超出預期,并增加了歐洲央行加大力度對抗不斷上漲的物價的壓力。
這一高通脹仍然主要由能源價格推動,6月份能源價格上漲41.9%;其次是食品、酒類和煙草價格,6月份上漲8.9%;服裝、電器、汽車、電腦和書籍等商品的價格上漲4.3%;服務價格上漲3.4%。
在歐元區成員國中,波羅的海國家仍然受到最嚴重的打擊,愛沙尼亞的通脹率達到22%,立陶宛達到20.5%,拉脫維亞達到19%。馬耳他和法國的通脹率最低,分別為6.1%和6.5%。此外,德國和意大利分別為8.2%和8.5%。
通脹超出預期的上漲可能會加劇歐洲央行加息的預期。歐洲央行已發出信號,表示將在7月份將利率提高25個基點 (這將是自2011年以來首次加息),然后在9月份再次加息,幅度可能更大。
不過,有分析師警告稱,考慮到俄羅斯切斷天然氣供應可能增加歐洲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,歐元很可能尚未觸底。這種情況反過來可能會限制歐洲央行加息的能力。
此外,據上周公布數據,德國錄得自1991年以來的首次商品貿易逆差,因為能源價格上漲導致該國進口成本飆升,而全球貿易中斷也抑制了出口。
另據歐盟統計局數據,歐盟和歐元區6月份經濟信心指數(ESI)均下降,原因是消費者和零售貿易的信心減弱。歐元區五大經濟體(德國、西班牙、荷蘭、法國和意大利)的經濟信心指數均下跌,其中下降最明顯的是荷蘭。